用户登录

欢迎回来静心

忘记密码*

注 册

用户注册

你有多久没跟自己好好地相处了?

手机注册
邮箱注册
中国大陆地区使用手机号或者邮箱,其他地区请使用邮箱注册
中国大陆地区使用手机号或者邮箱,其他地区请使用邮箱注册

注:

以上信息我们绝对保密,你可以放心填写。
登 录

忘记密码

欢迎回来静心

请输入你注册时填写的邮箱地址,我们将发送密码 找回邮件到你的注册邮箱。
(若未收到邮件,请尝试进入你邮箱的垃圾邮件夹 内寻找)

绑定手机

只用于本系统通知通告联系使用

讯息发布

“快乐密码”只需轻轻地将心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上。什么时候心能静定到一定程度,内在的快乐就会自然而然
地产生。这是一种不需要依靠外在事物的快乐,这将会是我们前所不曾体验过的快乐旅程。
生活虽繁忙,但不影响我们创造快乐
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,干什么都提不起劲?

浏览量:4557

上传更新:2020-10-09 10:16

快乐密码空间

做什么都提不起劲,没发生什么事,但就是没有干劲。生活中,总是有很多让我们感到无力的时候,我们就像一个电池一般,被各种各样的事情耗尽了能量。


比如:


• 事情一件接一件让人应接不暇,毫无喘息的时间,过度疲劳让我们无力;

• 业绩不佳,老板指责甚至是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,让人提不起劲;

• 队友不给力,达成团队目标心有余而力不足,深感无力;

• 长久以来不能达成目标造成的习得性无助,耗光了体内的所有能量。最后索性连目标都懒得定了,刷剧打游戏,一时欢乐过后还是一副软不邋遢的样子。

• 周期性的打鸡血与无力感交相呼应,人生在跌宕起伏的循环中,逃不出这样的运动轨迹。很不幸,现在曲线下行走入无力感谷底阶段。


提不起劲,深感无力,使得身体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。当身体不健康时,人的整个感知系统会失衡,常表现为精神不正,没有食欲,有睡眠障碍,情绪难以控制(易怒、无感知)等不良状态,且容易陷入不好的循环当中。


下面将从生命的意义出发,从四个部分为大家剖析如何在深感无力的状态当中抽离出来,并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,打破“不良循环”。


01 为什么要探寻生命的意义


当我们谈到人生意义时,人们会产生一种确定和秩序感,我们人生都会指向一个更高的目标,并非随机发生的。也就是说,当你开始相信人生有意义,即使你还没有找到人生意义,生命已经变得不一样了。


假如生活没有目的,生命就失去了意义。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是我们认知系统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,而要将其从我们自身中赶走——真正地、彻底地永久地把它从我们头脑中删除——需要的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,而不是科学家。

——《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》


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指:如果真的想让你不相信人生有意义,除非通过外科手术,否则人生都是要寻找意义的。


所以那些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人存在一些逻辑漏洞,因为那是从生物的视角来看,而非从人的视角来看。从人的视角来看,人和动物的区分是人有精神需求。


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呢?


意义学派的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人有三类需求:一类是生理需求,一类是心理需求,还有一类是精神需求。


满足生理需求,这使人可以存在;

满足心理需求,这使人能够快乐;

满足精神需求,这使人有价值感。


这是人在身、心、灵三个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。而需求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欲望,当我们满足它时,我们就会很开心,反之就会痛苦。能够识别出内在的需求,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
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大家都知道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会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但是,马斯洛在晚年时发现人只到“自我实现需求”的层次是不够的,因为人在自我实现满足的时候,会产生很多欲望,而且这些欲望会越来越膨胀,人们就会变成一个极致的利己主义者。后来,经过一番探寻,他发现还有一个“自我超越的需求”层次,认为人只有在自我超越的需求中时,人们才有持久的快乐。


02 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?


当人们找到我们之外的东西时,愿意臣服于它,这时生命就开始变得有意义了。那么我们如何能获得生命的意义呢?


答案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。


什么是精神需求?我们将精神需求拆分为三类价值:


第一类是创造性价值。工作是最重要的途径,使人的特殊性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出来,从而使人的创造性价值得以实现,但简单的机械工作是不够的。


第二类是经验性价值。通过体验某种事物,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,尤其可以通过爱体验某个人,比如爱自己的孩子、爱父母、爱世界……实现经验性价值,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。


第三类是态度性价值。什么叫态度性价值?就是我们对那些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。人对命运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态度,即使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,仍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立场,从而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,从中获得新的认知。


当我们理解这三点后,就会发现,寻找生命意义的路径,核心就是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,经由创造性价值、经验性价值、态度性价值来实现。


总而言之,创造性价值由我们的工作显化出来,所以,一个人真正的改变是来自于他能够重新看待工作。当我们能够重新看待工作,重新定义工作的时候,工作的意义(经验性价值和态度性价值可以揉和在在工作意义中)就能够展现出来了,当我们工作的意义能够展现出来时,生命就开始变得有意义了。


03 如何寻找工作的意义?

衡量一个工作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呢?可以拆解成三个维度:


第一是发挥我们的优势价值。就是说在工作中要发挥出我们的天赋潜能。比如:很多妈妈在生孩子前都是非常优秀的职场女性,在家带孩子让她们的天赋发挥不出来,渐渐地变得不开心、甚至抑郁。但如果让她们重新参加工作,发挥出自己的天赋,之前的沮丧、抑郁就会通通消失。所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非常重要,这是生命体的本身需要。


第二是要具有社会价值。就是说你的工作要有社会价值,如果工作对他人和世界具有破坏性,或者对未来具有破坏性。这些工作都是没有社会价值的,你也不会从中感受到工作的意义。


第三是成长的价值。成长价值意味着我们能够重新去审视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。工作当中如果没有任何困难和挑战的话,我们就无法建立新认知,没有办法成长,所以一些工作特别简单、一成不变的人会感到痛苦。因为他们在工作中看不到成长的价值,同时可能他们有很多优势和天赋也没有办法发挥出来。


这里想提醒大家,工作的意义不在于职位有多高、赚多少钱,重要的是在这个工作中你能否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,这种价值并不是简单的价值,而是看是否发挥出你的天赋才能、是否对社会有价值、是否有挑战让你成长,三者缺一不可。


可以去给当下的工作赋予意义,看能不能在这个工作中创造一下,让自己的天赋能够发挥出来,或者看这个工作是否能够帮助到他人,再或者看这个工作能否让你勇敢地打开自己,去接受挑战。问问自己,当下我能做什么,只要回到当下,我们就有了确定感,就可以把所有注意力浇灌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上,如此,人生就变得有意义了。


其实在探索生命意义的时候,实际上也是在探索我们的人生使命。当我们的使命清晰后,人生就会更加有目标,比如奥巴马曾说:“在我过完了一天之后,试着对那一天做个评估,然后就花点时间想想这个方面,又花点时间想想那个方面,问问为什么我会在这里,这件事如何与一个更大的目标扯上关系。”


那么该如何寻找到人生使命呢?


04 如何寻找人生使命?


探寻使命有三个方法,偶然法、直接法和间接法。


偶然法是什么?是通过冥想打坐,或者听到外在的话语文字,再或者在某个场景下,突然间联系到了自己的使命,而且非常笃定这就是自己的使命。


直接法是通过家族传承、或者社群赋予来探寻使命,其中更重要的是家族传承,比如你的祖辈是一个鞋匠,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人,那么你就要努力把鞋做到极致。


间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,从天赋潜能、感受情绪、信念价值、经验画面、渴望需要这几个维度画出自我画像,自我画像出来后,我们的人生使命、内在精神属性和需求就会逐渐被识别出来,也就是我们的精神需求。一旦被识别出来,我们人生中最大的“黑洞”就会被满足,人生就开始扎根成长。


最后,提醒大家几点:


1.相信人类有一个天生需要意义的精神核心。换句话说,“自我”内部最深处的核心即是精神性。正是人类的这种精神维度,而不是人类对于信息和认知的需求,成为意义寻求的首要来源。正是这种对意义寻求之精神性和动机性的强调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。


2.相信这个世界有其一致性和秩序。寻求更好地理解终极意义,不仅有助我们理解人类的精神性维度,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各种情境下有责任的行动和反应。


3.相信在每种境遇中都有潜在的意义。不同境遇的意义,在于我们依照持久的价值观、良知以及对于终极意义以合适的态度或行为去应对它。


如果你目前仍处于迷茫无力的状态中,比如:工作完成的游刃有余,但是仍纠结于是否跳槽?行动力开始消弱,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?心累,有心无力,被疲惫感环绕?


那么快乐密码邀请你,与我们一同开启静心学习,每天15分钟,帮助你打开自己的身体限制,一起在静心中感受心灵的宁静,找寻生命的意义,活出精彩的人生。


快乐密码空间,42天的内容设计,通过视频、音频、静心练习,和一对一网上辅导答疑,循序渐进的教导静心打坐,带大家体会内在的安宁自在。


不分性别,年龄,宗教,职业,国籍与种族,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定,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地点进行。通过手机或者电脑,打开网站,轻松按照当天的指引,进行学习即可。我们希望,可以通过静心,将真正的和平、最终的幸福和内心智慧的路线传递给每一个人。

■ 网站式42天练习课程,每天30分钟,一对一解码师辅导。

■ 将静心习惯巩固,与生活工作家庭结合运用,让静心不只是心中的安宁,还有生活中的宁静。

■ 我们憧憬:通过个人内在的安宁而达到世界的和平。


文章来源:混沌大学

作者:朱丹 混沌大学创新领教

(文章内容部分有删减)